2011-4-27 21:17
makear
自己當醫生,小心「診斷」錯誤
35歲的鄭小姐已經腰痠好幾天了。原以為是坐太久沒運動,但愈來愈難受,於是她上網輸入「左腰痠」,多方瀏覽對照後,覺得自己最可能是「坐骨神經發炎」,決定先吃止痛藥試試看。
直到有天深夜痛到坐立不安,她只好去大醫院掛急診。照了X光片,骨科醫師說沒問題轉給腎臟科,醫師認為鄭小姐有輕微發燒、尿液有白血球,懷疑是尿道或腎臟發炎,開了藥要她回門診治療。
3天後鄭小姐又發燒了,體溫38.2℃且痛得全身冒冷汗,腎臟科醫生覺得奇怪:「驗尿報告顯示有輕度發炎,但應該不會這麼痛苦。」請她住院觀察治療。
住進醫院,鄭小姐用手機上網查詢她床頭牌寫的診斷:「急性腎盂腎炎」,抗生素打了3天,她依舊在發燒、退燒之間擺盪,腎臟科找不出原因只能準備換第二線抗生素,婆婆則懷疑是她前幾週去香港時中邪了。
鄭小姐突然想到:「會不會是避孕器的關係?」兩個多月前更換避孕器之後就常腰痠不適,但當時婦產科醫師說是正常。她把這件事告訴護士,很快被安排會診婦產科。
內診時,鄭小姐痛得倒吸好幾口氣,醫生說找不到避孕器的線頭且她正處於發炎狀態非常痛,必須換抗生素治療發炎後再把避孕器拿出來。
確定結果是骨盆腔發炎,換藥後總算逐漸退燒,為此共住院10天,一個月後再回婦產科取出避孕器。
回想這次骨盆腔發炎,卻拖了一週,會診三科的折騰,受過高等教育且擔任業務主管的鄭小姐嘆口氣,原以為上網做功課對自己的病痛有幫助,卻忘記告訴醫師,自己裝避孕器不適,結果延誤好幾天,「對民眾來說,怎麼看病、如何向醫師描述病情,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。」
上網查健康,加分還是減分?
鄭小姐不是特例,在這個上網從買衛生紙到買房子,從找美食到找初戀情人下落,生活大小事都靠網路的時代,身體有病痛先上網查,立刻有幾十萬、甚至幾百萬筆資料爭先恐後想告訴你答案。
美國研究機構「普優網路與美國生活計劃(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roject)」的調查指出,80%美國民眾會上網查詢健康資訊。
台灣最近的調查發現,超過二成的民眾在擔心自己可能生病時,將網路資訊當成第一個資訊來源。
但網路上的資訊皆是正確可信的嗎?美國的調查,超過七成的受訪者相信醫療網站上的內容。然而,布朗大學醫學院曾以「坐骨神經痛」或「椎間盤突出」為例,評量了169個網站,發現其中只有16個屬「高品質」。換句話說,僅有十分之一完整可靠、沒有摻雜或隱藏商業目的。
馬偕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黃閔照表示,網路方便民眾有問題時自己先做功課,特別是在不好意思對醫生講述病情,或者不願承認自己生病時,上網找資料快多了。但只能當做參考,不宜以偏蓋全或給自己下診斷。與其看了一堆資料愈看愈害怕,不如找醫師諮詢討論,才能盡快解決身心病痛,「畢竟冷冰冰的電腦不會針對個別狀況花時間溝通、安撫病人,更沒辦法治療病人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