@KTzone » 消閒 - 電影討論 » 《過界》 悲哀而又美麗的灰色


2013-11-26 16:31 sinta
《過界》 悲哀而又美麗的灰色

很灰很暗的畫面,劉韻文的眼中的深圳和香港都是這麼令人憂傷嗎?杜可風的攝影的確令觀眾很迷惘,那份灰暗之中呈現的憂鬱美麗,令觀眾有份無奈的感覺。到底劉嘉玲的角色是不是代表了香港人的現況,或者是我胡思亂想。田原這個國內的女性則充份反映某些制度形成的困局。但這部《過界》在似乎抽離的、客觀式的鏡頭,呈現的不是人物的性格或者社會的狀況,劉韻文對於近年這種冷靜的拍攝潮流是有十足的功架。當然這些所為疏離的拍攝手法得到的結果,和作者希望達到的,正如是相反。因為這種拍攝方法使影片的人物變得似乎更真實,於是他們面對的苦況,也就更能感染觀眾的神經。而被抽空的社會也令到電影內的角色變成孤獨的、無助的,因為周遭的世界都被切斷了。我對於這類拍攝方法的電影向來很有好感,這類電影總是呈現某種說不出的知性和憂鬱,對於我這類人實在是非常適合,所以《過界》是我近期看過比較喜歡的華語電影。

但,這類電影有一個我不喜歡的內在狹隘視覺,就像《過界》所反映的現實問題,像本片的畫面一樣,只是無力的灰暗控訴,視界並不廣闊。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似乎是對資本主義的某種完全肯定。劉嘉玲的問題是丈夫因為生意失敗而失蹤,面對的是沒有了資本主義的享受,甚至要吃街邊的小檔食物。她的悲哀來自本來有錢忽然沒錢的遭遇。陳坤所面對的,又是金錢的問題,只因他沒有錢,不是甚麼暴發戶,故此要忍受妻子生第二胎的苦困。結果,這部電影的價值觀令人看起來便是資本主義的典型:因為你沒錢,所以你要面對困境。
本來電影中有一場很有點搵戲來做,跟影片的資本主義意識相反的場面,但涉及故事的結局,不便說出來。我總覺得這類電影表面上是同情沒錢的人,卻因為它們沒有他們為何缺錢的背景,結果令觀眾覺得它就是說沒錢便面對困境,這種資本主義的基本思維。而實際上,內地同胞有很多大把金錢來香港生孩子。這才是香港和內地的真正衝突之處。


[img]http://static.apple.nextmedia.com/images/apple-photos/apple/20131126/large/26ee1p100.jpg[/img]


來源:蘋果日報網站

頁: [1]


Powered by Discuz! Archiver 5.5.0  © 2001-2006 Comsenz Inc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