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-4-10 17:39
Vivi_CC
科學家追蹤上海霧霾來源與成因
近日﹐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的清潔空氣科技創新論壇上﹐上海交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程金平表示﹕“根據上海不同區域霾中顆粒物的情況﹐可以有效地分析霾中顆粒物的來源和形成機理﹐這將有助於我們採取各種措施或者制訂相關政策來防止霧霾的形成。”
根據對上海霧霾天大氣顆粒物進行的15層分層取樣監測和分析發現﹐粒徑為10~18納米的新顆粒物質量濃度相當﹐佔PM2.5的13%﹐這些微小顆粒物生成後容易被現存大粒徑顆粒物吸附﹐或與其他新生顆粒物相碰並組成較大粒徑。程金平認為﹐瞭解這些微小顆粒物的組分可以進一步瞭解霧霾的具體形成機制。
程金平告訴《中國科學報》記者﹐由於上海主導風嚮影響﹐城市PM2.5濃度區域分佈西北高東南低﹐輕度霾污染主要來自本地﹐重霾污染主要由本地生產、形成和外地遷移擴散“裡應外合”造成。而由於二次污染物中銨鹽的形成對環境要求較低、形成速度較快﹐因此﹐科學家們發現﹐當污染物中銨鹽濃度高於硫酸鹽或硝酸鹽時﹐可以得出主要污染源來自本地的結論。這些研究將幫助科學家繪製越來越清晰的霧霾形成“圖譜”﹐將對污染物的控制與管理帶來幫助。
此外﹐相關專家還表示﹐除了油煙、燒烤等排放﹐從油漆涂料、除臭劑、樟腦丸到化妝品﹐多種生活污染源都已成為PM2.5細顆粒物源頭之一。甚至化妝品等個人護理用品中的揮發性、半揮發性有機物﹐一些添加劑都存在潛在的環境危害。上海交大教授王文華表示﹕“比起工礦、農業、交通、建築等﹐這些污染源難以估量和監控。”